高教动态 您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高教动态

广东出台“特支计划”重点遴选培养杰出人才

来源:0     发布时间:2014-04-14 09:51:14      

    日前,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分别在学校网站发布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高校为什么要向社会发布就业质量报告?报告发布的重点内容是什么?报告如何发布?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为何发布?——以就业为杠杆调整教育资源配置

  “对人才培养的评价,可以从投入、培养过程、培养结果等角度来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就是从结果来评价人才培养状况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谈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发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岳昌君教授说。

  2013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率先完成本校首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旨在进一步健全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专业调整等的联动机制。

  岳昌君认为,此举对提高毕业生求职效率、改善高等教育质量、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引导考生选择院校和专业、回应社会关切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果是一份完善的就业质量报告,可以从中发掘很多有效的信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丁大建说,用人单位更喜欢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有无偏差,学校办学该如何调整,对大学生职业观念以及学生选报考专业的影响等,这些都是有价值的反馈,有助于学校提高办学动力,进一步合理配置资源。

  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解廷民认为,编制和发布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为推动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契机,有利于高校进一步明晰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和定位。

  “通过信息公开,让社会各方参与到评价和监督中来,有利于高校明晰权力和责任意识,提高办学的积极性和对社会反馈的回应。”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蒋承表示,对这次首批就业质量报告不能过分解读公布数字,更不能简单进行排名。

    发布什么?——就业质量指标体系须明确并规范

  这次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主要内容包括:2013届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发展趋势等。

  部分高校还结合实际和学校特色发布了分层次、学科、专业、地域的就业状况,以及就业状况对学校招生、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影响评价,并从就业状况、劳动报酬、就业满意度等维度构建了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

  虽然各直属高校年报中均有备受关注的就业率数据,但存在就业率统计方式和截止时间不一致的问题,而且大部分高校并未注明、介绍数据来源。

  “首批就业质量报告的本身质量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在所难免,因为很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规模和资金有限,没有编制就业质量报告的经验,缺乏数据统计分析的人才,再加之编制就业质量报告的时间紧。”岳昌君表示,对高校编制和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应该给予积极鼓励。

  “现在开了个好头,但需要有配套的措施跟进。”蒋承认为,下一步,教育主管部门需要继续完善信息公开的具体规范和标准,监督高校按照标准执行,保证发布信息的真实、准确、全面、及时。

  “发布就业质量报告,首先要理清就业的概念和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就业的概念不清晰,就业率的统计口径不明确,就业质量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尺度和评价标准。”丁大建指出,就业是指人和组织或者说人和岗位的匹配,从这个意义上讲,升学、出国等不能纳入就业率的统计范畴,而只能称为毕业去向落实率。

  丁大建认为,就业质量评价指标是多维的,既要有宏观的,也要有中观和微观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主要是监测就业入口的质量,所以,从微观上讲,其核心指标应该是满意度,包括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的满意度。

  “以就业质量报告整体而言,目前从学生就业要求角度展示的多,以后也要多从国家、社会,特别应包括用人单位的角度对就业质量进行评价,不可偏颇。高质量的就业一定是高质量的就业匹配,如果只是反映就业者单方面的要求,这样的高就业质量必然是不可持续的。”丁大建说。

  解廷民认为,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除了就业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外,一定要将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纳入其中。就业状况需要与培养目标、办学定位相契合,就业质量报告指标要体现出学校特色,如果培养目标不可测,就像产品的市场规格不清晰一样。在就业质量标准内涵搞清楚之前,称为就业状况更贴切,在报告编写上,更适合用白描的方式。

    怎么发布?——提高报告公信力要多措并举

  教育部在《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中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委托第三方评价”,据75所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有11所部属高校使用了第三方评价的数据。

  所谓“第三方”,是指两个相关主体之外的某个客体,应该与第一方、第二方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也无利益关系。第三方可以是行业协会、民间机构、其他政府部门等。

  从理论上讲,第三方撰写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更具有公信力,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第三方机构的发展还很不健全。有来自高校就业部门的人士担忧,某些第三方调查采样太过随意,数据缺乏准确率和代表性。

  近年来,教育部加强就业规范管理,把签约状况和就业统计工作作为督查自查的重点,采取随机抽查毕业生、用人单位电话回访等方式进行严格核查,确保就业状况的真实性和就业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这次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中的就业率采用的是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并接受核查的数据,其他数据通过院系上报,由学校就业部门进行统计、分析和发布。

  岳昌君指出,由于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的信任度普遍较低。如果人们怀疑政府部门和高校的公信力,那么,这些人也很难信任第三方机构。因此,第三方评价目前在国内的发展缓慢,有社会知名度的第三方机构少之又少。

  岳昌君认为,要提高就业质量报告的公信力,首先应该规范报告编制方法,在报告中说明数据来源、指标定义、统计方法等。其次应尽快建立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对高校就业状况进行监督、抽查。此外,鼓励民间机构进行就业调查。

  据介绍,美国的大学与雇主协会进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影响很大,每年进行很多全国范围的各类调查。美国高校有的进行自我调查,有的与第三方合作进行调查,也有的委托第三方进行调查。

  丁大建表示,高校和第三方机构可以有更多的合作,除不可公开的之外,高校可分享数据,第三方机构虽然数据不一定完整,但可从侧面验证,更多发挥分析和监督的作用。数据分析的价值不在于精确排名,而在于趋势研判。

  蒋承认为,在提高公示信息的公信力方面,可借鉴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从引入报告审计制度入手,在第三方评价机构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条件下,暂时先让第三方作为


上一篇: 75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须完善规范和标准
下一篇: 广东出台“特支计划”重点遴选培养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