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动态 您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高教动态

高等教育国际化须警惕过度商业化

来源:0     发布时间:2014-04-17 09:46:46      

    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我们都应该恪守最基本的学术底线,而不能假借高等教育国际化之名,行商业利益之实。

  据媒体日前报道,国际大学协会(IAU)对131个国家的1336所大学就高等教育国际化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有意实施国际化战略,其中25%已在筹备中;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过度商业化”就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风险。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表征之一。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互联网的普及,高等教育加速推进国际交流,“高等教育国际化”也由此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的战略规划纷纷将高等教育国际化摆在了核心位置,通过合作办学和项目、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学生输出和短期互访、管理理念和课程教材、区域性和全球性学术组织等形式,积极参与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来。

  然而,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过度商业性行为、资源发展不平衡、沽名钓誉、不正当竞争、兜售贩卖文凭、学术造假等,逐渐偏离了通过国际合作提高学术水准、夯实科研能力、攻克学术难题的导向,严重违背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交流、互惠的核心价值。

  可以说,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深入,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商业化如影相随,只不过商业化的地域外延扩展了,不再局限于某一国家、地区和大学,而是成了一种国际性的商业行为。据悉,留学市场最为发达的美国,2013年来自留学生的经济收入就超过了200亿美元,其中,中国留学生直接贡献了超过44亿美元,“留学经济”正在成为美国经济复苏过程中的新亮点。而欧洲、澳洲、东亚的一些发达国家,正是看到巨额的经济利益空间,才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

  在高等教育内部,许多大学为了“创收”,不惜降低学术标准,通过各种途径攫取财富,比如与欠发达国家开展合作办学,进行项目、科研合作和人员交流,都受利益驱使,日趋商业化,实际意义上的指导和合作却相当有限。在此背景下,不少大学成了“证书工厂”,尤其一些国外野鸡大学更是打着国际化的幌子招摇过市,出卖文凭,搅浑高等级教育留学市场。

  其实,早在2011年,加拿大学者简·奈特在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上就曾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遭遇了“中年危机”的担忧,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过度商业化”的倾向提出了批判,与此次国际大学协会调查的结果互相印证。

  那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输出国,和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世界第三大留学输入国,我国应该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过度商业化”的现象有所警醒。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迅速,除了常规的出国和来华留学之外,每年都公费派出大量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也有各种国际考察活动,或是举办各种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但是,成效究竟如何?还需要仔细思量。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和“慕课”正在成为新的亮点,许多地方政府、高校和市场,也都瞄准了这块蛋糕,但是我们在办学和引进项目时,一定要认真设计、谨慎从事,切勿落入“过度商业化”的窠臼而忘记了初衷。

  总之,高等教育的本质是探究高深学问,培养有用之才,服务社会发展;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则是合作、交流、互惠。笔者以为,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我们都应该恪守最基本的学术底线,应不是假借高等教育国际化之名,行商业利益之实。

  (姜朝晖 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

 


上一篇: 广东出台“特支计划”重点遴选培养杰出人才
下一篇: 高等教育国际化须警惕过度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