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NEWS来源:0 时间:2018-09-03
2018年是学校“打基础、出特色、上水平”三个三年发展规划第二阶段——“出特色”的最后一年,也是学校应用型转型试点期的关键节点。为了推动学校应用型转型工作,进一步培育学校学科专业特色, 9月1日至2日,学校召开转型发展与特色建设研讨会,加快落实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各项工作。校长喻世友、党委书记李建超等党政领导班子,中层干部、高级职称和具有博士学位的专职教师,以及产学研合作单位代表等160余人参加会议。大会由党委书记李建超主持。
此次研讨会特邀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主任、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顾永安教授作专题报告。校长喻世友教授作了重要讲话,副校长黄静波教授、校长助理黄南松教授分别作了主题报告,各教学单位就应用型转型与特色建设工作进行总结汇报,中层干部围绕会议主题及主题报告展开分组讨论。
会上,校长喻世友教授以“落地再落地:凝练特色,提升专业地位”为主题作了重要讲话,分析问题,谋划思路,凝聚发展共识。他指出,实现学校发展规划真正落地,一是要牢记我们的使命与目标,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兼顾知识传承与学生成长,避免靠向公办大学的培养方案,走回到专业理论与实践应用脱节的固有模式;二是要形成自己的大学文化,要在公正公平、民主决策的基础上,形成对真理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大学文化,以这样的内在思想推动学校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辨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三是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也是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对不适应学校发展的、不具可操作性的要进行修订,为师生发展创造公平的、良好的平台与环境;四是要把应用型培养方案落到实处,培养方案、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是学校转型发展的核心,院系主任要对培养方案把关,要对应用型教材进行把关,要对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定位和教学大纲把关,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梯队的建设。喻世友强调,实现发展规划落地,要做好两个贯通,产学研贯通和教育的贯通是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夯实培养方案、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是深化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
副校长黄静波教授以学校创新强校、特色建设、教学改革为问题导向作了主题发言,提出了学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性意见。黄静波副校长提出学校创新强校、转型发展和发展规划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了创新强校、特色建设、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预期目标。黄静波向各教学单位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理解学校发展思路和要求,二是要持续创新发展不懈怠,三是将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作为命运共同体推动未来发展。
应用型高校建设应如何定位、如何发展?校长助理黄南松教授在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环境及社会需求进行了全面思考并作主题发言。他表示,应用型本科高校定位要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既要培养学生适应地方和行业需求的职业能力,也要兼顾对学生学术能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他从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和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和成绩评定,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
研讨会上,顾永安教授以“中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及其内涵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为题作了专题报告。他认为,中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生态已经形成,高等教育进入了“专业为王”的新时代,正确认识和理解应用型是深化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本前提,进一步深入解读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对学校各专业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和特色建设提供了有效参考。各教学单位代表分别汇报了本单位转型与特色建设工作进展及计划,与会人员还分为学科组和管理组,围绕转型发展、特色建设及如何落地见效等内容进行研讨,向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校长喻世友教授在最后的总结讲话中,对各单位工作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全校各院系、部门工作扎实,定位准确,在转型发展与特色建设工作上取得了切实地成绩,特色布局正在成形。同时,喻世友对学校进一步凝练特色、提升水平、加快落地提出了新要求。他提出学校将通过四个措施提升水平,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和职称评聘标准;二是搭建有力的教学单位领导班子,提升组织协调能力,推动转型与特色建设落地;三是加快骨干教师培养,尽快培养一批青年教师,将年轻教师带进学术圈,增强队伍活力;四是改革工资制度,渐进实施年薪制,提出年金制方案。他强调,各教学单位要从培养目标中、培养方式中、实践教学中形成学科特色、专业特色、部门特色,最终形成南方学院的特色,这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抓好培养方案、教材建设和师资建设三个关键点,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加快特色建设落地。
自学校确定“三个三年”发展规划以来,全校上下创新思路、重点布局,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南方特色正在逐步形成。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分析了学校当前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再次明确发展目标,凝聚发展共识,为学校实现“三个三年”发展规划各阶段目标、推进应用型转型发展明确了方向与思路,推动学校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一流民办大学的发展道路。
文章来源:学院办公室 作者:李颖 邱世玲 摄影:邱世玲 编辑: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