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时间:2025-06-21
6月18日下午,“美国的人文社科创新:以历史教学为例”学术讲座在教研楼101教室举办。讲座特邀美国弗兰德斯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岭南大学客座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许光秋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与师生共同探讨人文社科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未来趋势。本次讲座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兼党总支书记程爱民书记及师生参加讲座。
讲座伊始,许光秋教授指出,美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创新动力源自应对社会挑战及知识生产范式转型等多重需求。通过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社区健康干预项目等案例,他强调人文社科在解决复杂社会问题中的实践价值。同时,他以斯坦福大学将区块链技术融入艺术教育为例,阐释跨学科融合的“新文科”模式对学术体系革新的重要意义。
随后,许光秋深入剖析了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整合跨学科知识、塑造社会责任感及拓宽职业发展路径方面的作用。他提出,历史课程不再局限于单向传播史实记忆,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手史料、构建逻辑严密的论证框架,从而系统地训练其逻辑推理与证据评估等能力。许光秋表示,这种训练不仅能提升学生在法律、商业、公共政策等领域的竞争力,还可以深化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深刻理解与关切。
讲座中,许光秋批判性地指出,AI工具为历史研究带来极大便利,但本质上仍是工具升级。真正的创新在于运用AI工具提出新问题、构建新框架。他表示,过度依赖AI可能会削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将其作为辅助手段而非完全替代。
互动环节,针对学生提出的“批判性思维的主观性会不会存在信息茧房”等问题,许光秋指出,批判性思维并不否定历史的客观性,而是教会学生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他强调,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其开放多元的特质,而规避信息茧房则需要通过广泛阅读和充分的交流。
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为师生们打开了历史研究及人文社科研究方法的学术视野。一直以来,我校外国语学院坚持“宽口径、高规格、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持续加强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未来,学校将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主题讲座,引导激励学生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来源:外国语学院 编审:新闻公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