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您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学校要闻

在3492公里之外的西藏基层,抓得住的慢生活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6-17 15:09:00      


如果要问,毕业后要选择到哪里工作,或许你要犹豫好一会,然后把所有影响性的因素都算进自己要做出选择的考量之中。

有人认为,编制更稳定、互联网大厂更有潜力、大城市更有提升空间、小县城生活压力更小、基层工作更适合沉淀和锻炼......选择,是一个十字路口,也意味着权衡与取舍。

在B站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90后想进互联网大厂的样子,像极了60后渴望进国企的样子。”不得不承认,互联网大厂仍旧还是大学生毕业后的热门首选。

但是,热门并不代表着随波逐流。关于就业选择,2018届毕业于广州南方学院的潘浩天有着自己的坚持。与众多90后不一样,毕业那年他毅然辞掉公司的工作,前往了3492公里之外的西藏基层。

对于做出“逆行”的决定,他告诉【零点热度】,其实自己没有过多的犹豫。用他的话来说,“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从2018年到2022年,将近5年的西藏基层之行,于潘浩天而言似乎更像是人生里一次意义重大的沉淀。

在慢节奏的小城里,除了6小时的工作之外,剩下的时间几乎都是自己的。做饭、读书、漫步、感受当地的自然风光、与当地的藏民、风俗人情打交道......

在他看来,选择是没有正确答案的,更没有对错,重要的是能不能让选择成为“值得”。

1

在忐忑中出发了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是近年来众所周知的现实。

毕业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日益多元,热门职业被赋予稳定和体面的意义,广受家长和毕业生的追捧,一旦涉及“基层锻炼”、“基层服务”等字眼的岗位却少人问津。 

在这里,要抛出一个问题,冷门与热门划分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稳定、薪资待遇还是上升空间?或者换个说法,你想要得到什么。

图源:林培佳 《选择》

“刚开始做出决定时,也会有种忐忑不安的心情。”2018年7月24日,毕业工作两个月后,潘浩天辞掉了他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毅然前往了远在3492公里之外的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

对于这次充满未知的西藏基层之行,他的心情是复杂的。在读大学前,潘浩天一直生活在佛山,大学4年以及后来的工作也几乎没有离开过广东。

由于没有太多出远门的经历,西藏可以算是他为数不多的一次远门之行。“突然来到一个离家里人比较远的地方工作,在当地也没有熟悉的人,遇到事情只能靠自己解决。”忐忑之余,激动与兴奋也随之涌上心头。因为这意味着,他可以更加大胆地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喜欢的事情。

至于为什么选择了前往西藏基层,可以说是偶然与必然的参半。

2018年6月,从广州南方学院毕业,潘浩天在广州找到了一份与本科专业对口的工作,在一家主营化工材料的公司担任项目部的业务对接。

偶然一次微信群的信息,让他留意到了广州南方学院就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大学生西藏基层就业计划的通知。对于刚毕业且毫无阅历的自己,这会不会是一个培养自己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机会呢,去西藏基层就业的想法在他心里扎了根。

西藏基层就业,也被称作“到村任职”,是指党中央通过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任职工作振兴农村的计划,参加人员需要在指定地区服务到规定的期限。由于基层就业的政策红利导向,报考基层项目服务人员的人数在逐年攀升,基层就业作为一个非主流的选择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该不该尝试一下,还是继续留在广州,所以到底要做出怎样的选择,潘浩天是这么想的。

西藏拉萨市与林芝市交界地 思金拉措的冬日雪景 图源 受访者提供

与那些没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的毕业生不一样。潘浩天是一个有主见的人,至于自己想要什么以及通过怎样的方式获得,他似乎有着自己的规划与执着。
     “敢拼敢闯,对于未知的东西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广州南方学院招生与就业办公室负责对接西藏基层就业的副主任陈利斌这样评价他。

 经过深思熟虑后,潘浩天还是把想要前往西藏基层的想法告知了家里人。他的父母起初当然是犹豫的,3492公里的距离,人生地不熟,并且一去就是几年,能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
       但潘浩天想得挺清楚的,因为环境和距离原因,可以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个人独立性,同时开阔眼界。 

年轻从不缺热血,带着跃跃欲试的想法,他还是选择了报名。 

或许是寄予了太多的期待,几轮的考核中,潘浩天的心情可以说在紧张与焦灼中度过的。“结果出来之后,挺兴奋的,还和爸妈说了。”
       在得知自己通过了前往西藏基层的考核也曾和自己的父母做过思想工作,“刚毕业出来眼界比较小,工作经验尚不足,这是一个很好提升自我能力,磨练意志的机会。”他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了父母。 

就这样,在得到父母的支持下,他辞去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前往了平均海拔3600米的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对初次踏上西藏林芝这片土地的潘浩天来讲,一切都是新奇的。比如,当地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俗。

潘浩天与同行的毕业生在到达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的合影(左二 潘浩天)图源/受访者

每次到基层开展工作时,“当地的群众都会热情地接待,给我们递上酥油茶,请我们吃牦牛肉。”浓郁的人文风俗,也让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青年真切地感受到了当地的人情味儿。
     “随手一拍,都是美景。”这是潘浩天对于西藏这个地方的初印象。他清楚地知道,这个被誉为“西藏江南”的小城,将会是自己未来几年要驻扎的地方。

2

【总能收获些什么】

对许多毕业生来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已经成为衡量抉择哪个职业与方向的重要指标。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毕业后立刻找到自己真正向往和追求的东西,尝试是一种方式。

 与潘浩天的访谈中,讲到关于西藏基层之行中特别收获的话题时,他的输出很多。如果要用两个词概括,那一定是:适应和沉淀。

“这边的菜式和川菜基本一样,说实话,对于从小饮食清淡的我来说,不太习惯。”作为一名广东人,潘浩天最初来到西藏,除了饮食习惯的错位,也遇到过不少问题,高原反应、气候差异等不适应都需要时间的缓解。

 尽管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被问到如何解决,他的答案总是一致“慢慢适应呗,办法还是会有的。”
       在他看来,只有人去适应环境,没有环境适应人的。饮食不习惯就自己做饭,高原反应就买点缓解的药,业务不熟悉就加紧学习......这样一套属于潘浩天的应对方式,似乎让他的耐心和韧性也在将近五年的基层工作中得到慢慢的沉淀。

潘浩天登顶西藏色季拉山口 图源 /受访者提供

如果要说与他聊天中,谈到频率最高的话题是什么,美食是要居第一的。
       相比于互联网大厂的996而言,他的工作时间不算长,一天工作6小时,除了特别情况需要加班到深夜之外,剩下的时间几乎都属于自己的。由于不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他通常都会把时间花在“做饭”上。选择自己做饭,是对他而言,最好缓解饮食差异带来不适的一种方法。
      2022年,是潘浩天来到西藏林芝市基层工作的第5个年头了。他在基层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林芝市工布江达县的统计局里度过的,主要的工作内容与本科的经济学专业并没有很强的相关性。

“协助办公室写一些材料,收发文件、根据上级来填报相关的台账、下村开展调研工作、收集村民类似于社保卡和医保卡申请的资料......”这是他的日常工作,看似简单却又极为锻炼人,因为这意味着频繁的沟通与传达。 

几年里,来来回回也在不少岗位上待过。例如,自然资源局、市发改委、市政协......被问到多次调动最大的感受,他似乎很习以为常。
    “基层就是这样,哪里需要,哪里调。”在潘浩天看来,相比频繁的调动与不断适应新环境,他更看重岗位变换,给自己带来的剧烈成长与锻炼。 

从刚开始踏入基层,到现在有了几年的工作经历,期间也遇到过不少麻烦。开展群众工作时,语言沟通不畅 ; 又或者偶尔因为沟通不清,群众不配合开展工作 ; 在多次工作调动的前期,业务对接不熟悉......虽然存在各种难题,但他从没有半途而弃的想法,或许这与他对于自己想要什么是有着很大关系的。

 当时与他一同从广东前往西藏基层的,还有其他110多名毕业生。“虽然来自不同的学校,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在西藏基层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同行的这批毕业生,有些和他成为了一起工作的同事,有些成为了朋友。工作之余,会三两成群地聚在一起制作、分享广东的美食,畅聊“有的没的”话题。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慰籍共有“粤味”乡愁的聚会。 

“不知不觉,我发现我的车都开了10万多公里。”考虑到西藏基层出行便利的问题,2019年初,潘浩天做出了一个决定,买车。距离2019年初,到现在也几年的时间了,作为一个上班族而言,这算得上是一个不少的里程数字。
        潘浩天是一个不喜欢闲着的人。在他看来,好像只有活在“充实”的节奏里,才算真实。做饭、看书、周边游、考证......学习似乎一直贯穿其中,在将近五年的西藏之行中,他总是喜欢以“在路上”的状态,不断寻求填补慢节奏小城生活中的空缺。

潘浩天在纳木错周边游 图源/受访者

“在路上”与他当初选择西藏基层就业这个“非主流”的想法,是能找到一些共通之处的。这两者不仅是一个行动,还是一种生活态度。

 从与他的访谈中,可以看出,潘浩天对于自己未来要往哪走是有很清晰规划的。西藏基层之行,也给了他一些对于未来的理解:如果没有出发,永远不会知道路上发生了些什么,自己不喜欢什么。
       被问到如何看待自己这趟西藏之行,潘浩天的感触很深。他说,当初没有选择前往西藏基层就业这条路,或许现在还会在那个公司的项目部跑业务。

几年的基层锻炼,收获挺多的。他的原话是,“ 我觉得这几年的基层工作让我学到如何更好地与其他人沟通,更好地完成上级领导交予的各项工作,在工作开展中能更加懂得运用方式方法,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得到更好的提高,这些经历锻炼是难得。”

简而言之,每个选择都有意义,那趟历程总会让你收获些什么的。

3

【这是一条出路,不是死路】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相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就业焦虑,也是存在的。如何抉择就业方向,是毕业生要面临的一个思考。
       在高校毕业生逐年攀升的就业形势上看,潘浩天认为,“就业是一条出路,不是死路。”

图源/受访者 (潘浩天左一) 潘浩天在基层工作中进行数据整理

临近毕业季,总能听到这样或那样的声音。“这个职位更有发展前景”、“年轻人就要留在一二线城市打拼”、“互联网大厂才是首选”......
    “热门”之外,再无其他选项了吗,这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观。目前,困在“就业瓶颈期”的毕业生,问题依旧还是停留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这个内驱动力不明确的现状下,盲目的从众心理也并存着。这是对自身特长优势、专业方向以及自身真正需要和发展需求认识不清的表现。

谈到最初选择西藏基层就业的原因时,潘浩天给出的答案很明确,“锻炼自己。”对于职业规划与职业方向选择,他有自己的看法,“不要盲目跟风也不要脱离实际,保持平静、沉稳的心态去面对。”

确实,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很重要。选择不是绝对的,更加没有正确的答案。“如果认为广东的就业压力实在太大,也可以选择来西藏做个志愿者或者公务员来提升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对于目前存在就业焦虑的人,他说。

如果给他发微信,没有收到及时的回复,那一定是在忙,“在弄收入预算,一直忙到现在。”这句话是在与他联系之后,最常收到的一条信息。基层工作者要做的事,无外乎都与“群众”挂钩,统计当地的信息资料、协助春耕、下乡调研等。由于工作繁琐且重要的性质,耐心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份职业公认的必备素养。

在西藏基层工作的几年,他也真实看到过,有些人走了,又有些新的人来了。熟悉的面孔和初来乍到的新人,来来回回贯穿在他的生活里。有些是适应不了环境的,有些是接受不了这样繁琐工作的……
      聊到了最近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三支一扶、 西部计划,他的回答并没有过多聚焦于基层就业能带来什么,反而给出的建议是“选择是否过来之前需要充分考虑好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家里人的看法。同时还要结合自己未来发展规划进行选择,而不是一时冲动,选择过来之后就后悔了。”或许这也与他在西藏基层看到的,“来了又走了”的现象有着一定的联系。

至于,未来自己的任期满了,是继续留在西藏基层还是回到广东,这个选择对于潘浩天来说,是有点难回答的。

“来到这边的几年,我感觉自己更适合在快节奏的城市打拼。”出于个人的发展规划而言,他认为,大城市的吸引力和发展前景都更具优势,并且也契合自己一贯的追求:人活着就要有冲劲。
       2018年与潘浩天一同前往西藏基层队伍里,同样来自广东的方耀伟,是一名湛江人。
       当初选择前往西藏基层,和潘浩天有着很多不谋而合的想法,“深入基层意味着离开舒适圈,独立面对自己的人生,探索这个世界,探索自己的旅程。”
       方耀伟和潘浩天是在前往西藏基层前的见面会上认识的,后来还被分配在同一个镇上工作。
       在提到几年的基层工作是否与最初的预期所符合的问题上,方耀伟很认同这句话,“人生是一场未知的探索,很多事情无法在预料之中,以不变应万变是做好自己。”
        他说,期满之后大概率与潘浩天一样,也会回到广东发展,“因为我的爱人,在深圳。”
        每个人的选择,都有着各自的理由。

潘浩天与援藏朋友们下乡考察生态环境在藏区向导带领下体验骑马 图源 /受访者

所以,无论做出怎样的决定与选择,对他们来说,都是值得的。

因为出发,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尝试,起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适合什么。

将近五年的基层生活,也让潘浩天更加明确了“选择”的定义:没有正确的答案,更没有对错。
       用他的话来说,每一个抉择之下都有意义。

来源:零点热度  编审:学校新闻宣传中心

上一篇: 我校学子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喜获佳绩
下一篇: 博览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我校红色经典读书会启动仪式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