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您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学校要闻

解读晚清画报三十年——陈平原教授做客《南方论坛》第八十六讲

来源:0     发布时间:2016-04-21 17:06:09      

4月19日上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我院学术顾问陈平原做客《南方论坛》第八十六讲,以“大变动时代的图像叙事——晚清画报三十年”为题在学术报告厅为300余名师生展开讲座。

“中国人向来重文字轻图像,但图像能传达文字所不能达的、更准确的信息。画报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用图像来表达新闻,它的出现是为了适应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众的阅读需求,后来逐渐成为了宣传舆论、启蒙民众的工具。” 讲座上,陈平原教授解析了晚清画报的变化与特点。他介绍道,刚出现的画报还不具有新闻性,仅是为了传播知识,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启蒙作用。例如:美国传教士范约翰主编的《小孩月报》,其内容主要是诗歌、故事、博物、科学知识等。当画报慢慢地被大众所认可、熟知时,一些眼光独到的商家便开始在画报上刊登广告,为当时的社会变革以及国人眼中的新事物进行宣传。随着画报的慢慢发展,画报渐渐具有了新闻性。中国最早的本土画报出现于1884年,以《点石斋画报》为代表,主要记录了当时的时事和社会新闻。

“画报以记新闻、讲述故事、开通群治、传播文明为宗旨,主要从属于新闻史。”陈平原教授分别介绍了不同地区的画报,他认为,上海、天津的画报提倡改良群治,属于低调的启蒙,而激进的广州画报展示革命战事,则是高调的革命。“画报的发展就像是晚清社会发展的缩影。”他表示,在人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时期,通俗易懂的画报为三教九流的人们所接受。有些时候,图画甚至能表达文字所不能表达的意思。各式各样的画报,在给带给人们娱乐、提供新知识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思想启蒙,反映了当时中国文化生产的状况,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生活经济的变化,同时具有传递新知、娱乐性与改良群治的功能。1913年,照相机的出现,照片取代了图画,画报开始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在讲座后的互动环节,陈平原教授就参观博物馆分享了他的意见,“知识除了在书本和田间外,也在博物馆。”他表示,目前国人缺乏看博物馆的经验,仅仅停留在“看看”的层面,而不知如何正确使用博物馆的资源去学习,大学生要把博物馆当作第二课堂,充实自己。

 


上一篇: 喜讯:我院学子在第二届汉仪字体之星字体设计大赛中荣获朱赢椿评委奖
下一篇: 解读晚清画报三十年——陈平原教授做客《南方论坛》第八十六讲